高TG板的加工难点?如何避免层压分层与开裂?
在5G通信、高端服务器、汽车电子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中,电子产品对于耐高温性、长期可靠性要求日益严苛。高TG印制电路板(TG值通常≥170℃,远超常规FR-4的130-140℃) 因其卓越的高温尺寸稳定性、抗热老化能力与低Z轴热膨胀系数,成为支撑这些尖端应用的基石。然而,高TG板材固有的脆性和热特性,使其在加工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,层压分层和开裂问题尤为突出,严重影响良率和最终产品可靠性。
高TG板加工的核心难点:
- 材料特性带来的挑战:
- 硬度高、脆性大: 高TG板材树脂体系通常硬度更高,但同时脆性也显著增大,使其在机械加工(特别是钻孔、铣切、V割)时更容易出现微裂纹或崩边,这些微小损伤往往是后续层压或热冲击后开裂的隐患点。
- 热膨胀系数(CTE)复杂: 高TG板材在XY方向的CTE通常较低,但在Z轴方向(垂直于板面)的CTE在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点前后变化显著。当与铜箔、半固化片(PP)或其他材料组合时,不同材料在层压和后续回流焊等热过程中的膨胀收缩差异,会产生巨大的内部应力,极易导致层间分离(分层)或内层铜走线断裂(内层开裂)。
- 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高: 虽然这是其优势,但也意味着达到树脂充分流动所需的层压温度更高(通常需要210°C-230°C或更高),对层压设备和工艺控制(升温速率、压力曲线)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。温度、压力控制不当极易导致树脂流动不良、固化不充分或受热应力损伤。
- 钻孔加工难点:
- 钻头磨损快: 高硬度导致钻头磨损加速,孔壁质量(粗糙度)下降,环氧树脂污染(腻污)现象更严重,影响孔金属化可靠性。
- 孔壁微裂纹风险高: 材料脆性和钻孔应力更易在孔壁产生微小裂纹,在后续热应力(如沉铜、电镀、热风整平、回流焊)作用下,裂纹可能扩展,引发铜层断裂或孔壁与基材分离(孔壁环裂)。
- 叠板高度限制: 为保证孔质量,通常需要降低叠板高度,牺牲钻孔效率。
- 层压工艺难点(核心难点):
- 树脂流动性控制: 高TG树脂在高温下粘度高、流动性窗口窄。层压升温速率过快或压力施加过早,可能导致树脂被过度挤出(流胶过多),造成局部树脂不足、玻纤布暴露,导致结合力下降和分层风险。升温过慢则可能固化不充分。
- 内部应力集中: 复杂的CTE差异、高Tg带来的高固化温度、冷却速率控制不当,都会在产品内部积聚巨大的热应力/残余应力。这些应力在后续加工(如阻焊固化、热风整平、元器件焊接、环境冷热冲击)或长期使用中释放,是导致层压分层(尤其是板边、孔密集区、厚铜区域、厚薄不均过渡区)和内层线路开裂的根本原因之一。
- “爆板”风险: 在焊接(特别是无铅高温回流焊峰值可达260℃+)或热风整平(约265℃)等高温制程中,如果板材内部存在水分或挥发物,或者内部应力过大,会瞬间汽化膨胀,产生气体压力,导致局部乃至大面积的分层爆裂,即俗称的“爆板”。
- 内层处理与多层对位:
- 内层氧化/棕化处理效果: 高TG板材表面活性可能与普通FR-4不同,需要优化氧化/棕化处理工艺参数,确保内层铜与PP之间足够强的化学键合力,这是抵抗分层的重要防线。
- 尺寸稳定性: 高TG板材在加工过程中的吸湿膨胀和热过程(蚀刻、层压、烘烤)中的尺寸变化控制更具挑战性,对高精度多层板的对位(Layer to Layer Registration)影响更大。
如何避免高TG板层压分层与开裂?
克服高TG板加工难题,特别是防止层压分层和开裂,需要从材料选择、工艺优化和过程控制等多个维度入手:
- 选材匹配与评估:
- 板材选择: 充分了解不同供应商高TG板材的具体特性(树脂体系、Tg值、CTE-X/Y/Z、耐热性、耐CAF性、剥离强度等),根据产品结构(层数、厚径比、铜厚分布)和应用环境(最高工作温度、焊接温度曲线)选择最匹配的芯板和半固化片(PP)。选择具有更低Z轴CTE、更高韧性(较低的弹性模量或模量变化)的板材,能有效降低应力。
- PP匹配: 选择与高TG芯板树脂体系兼容性良好的PP,确保树脂流动性和固化特性相互匹配。PP的树脂含量(RC%)和胶化时间(Gel Time)是关键参数。
- 严格控制来料存储与预处理:
- 防潮管理: 高TG板材(尤其是未开料的整张大料)和PP必须存储在恒温恒湿(如温度22±2℃,湿度50±10%RH)环境中。开料后,内层芯板和外层铜箔应及时投入生产流转或在烘箱中暂存(如120℃烘烤2小时)。
- 烘烤除湿: 这是极其关键的步骤!层压前,所有内层芯板(经蚀刻、氧化处理后)和PP必须进行充分烘烤,彻底去除板材吸收的水分和低分子挥发物。典型条件是120-150℃烘烤1-4小时(具体时间根据板材厚度、尺寸、原始湿度调整)。残留水分是爆板和分层的最大诱因之一。
- 优化层压工艺参数:
- **升温速率控制
发表评论